▍設計課(學員分享)

2019/01/31

 

講師/陳文德
文/黃東榕(寫寫字採編學堂第五屆學員)攝影/大樹影像


關於設計與編輯的五四三二一事,一本書裡裡外外的許多設計與想像的起源。

開始書寫設計課的筆記之前,先謝謝阿德老師,讓同學們可以從「想像」的取徑去思考「設計」這件事,因為我個人認為「想像」「設計」之間的關係,就像是地球與月球之間的「萬有引力」一樣,有些想像需要設計去實踐,但設計也需要透過想像來豐富它的內涵。

筆記之前的提醒

關於一本書的長相如何誕生?阿德老師這堂課的分享已經十分周全,阿德老師提到「書要有市場性也要順勢行銷!」其實可以理解書籍的流通就像是一門市場行銷的課程,從前端企劃發想到編輯執行、印前作業到上架與通路販售,甚至怎樣處裡餘書都是專業,只可惜我這裡的紀錄無法如此詳盡,這裡僅能重點式的提點,如果覺得我資料不夠周詳,有興趣深入的朋友,請馬上手刀去找陳夏民老師的「飛踢、醜哭、白鼻毛」這本獨立出版聖經,所有獨立出版社可能遇到的狀況與問題都可以在裡面找到,就像書名一樣,雖然爆笑但卻是字字血淚。他的另一本書是「讓你咻咻咻的人生編輯術」則是很適合內心有編輯魂的夥伴來閱讀。前言至此,再次謝謝阿德老師的分享,以下是這次他在設計課裡提到的重點紀錄。

消費者的想像

從一本書看設計,到底可以看出甚麼端倪?是這堂課程的重點。個人覺得書本存在的目的,除了承載文化資訊之外,就是要大量流通與閱讀,或許先屏除「去圖書館借書」這件有強烈目的性的行動,或許我們可以先思考當我們悠閒漫步走進書店時,在琳瑯滿目的書架上,那些書本會先引起我們的眼球關注呢?

「去書店除了看書之外,也可以多多觀察這本書為甚麼可以賣的這麼好,它到底有哪些條件?」

個人認為這些所謂的「條件」,可以涵蓋來自心理學、色彩學、消費者行為、甚至行銷學等等專業內隱的知識,而依照阿德老師的建議,回家自己檢視了書架上很喜歡的幾本書,並思考他們為什麼會被我帶回家的原因,我的排序如下。

  1. 1.喜歡作者
  • 2.封面設計
  • 3.內容議題
  • 4.圖文排版
  • 5.紙材質感
  • 對我來說,「作者是誰」應該是第一要件(但也因人而異),有些書則是因為排版設計與書籍質感所引發的購買動機,像是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攝影集Instant Light(它已經接近藝術品收藏的等級了。)而當中有三個項目(2、4、5)應該就可以歸類在視覺傳達設計的領域了,雖然這堂課並無傳授「如何用繪圖軟體設計出扣人心弦的平面作品這件事,但我個人覺得比較像是一種「設計思考」的脈絡,這其實對沒有接觸過出版設計的入門者來說是一個很好的起點。
     
  • 讓我們有機會去學習思考,一位有經驗的平面設計師如何根據出版社編輯的想像與邏輯,在自己已知(或未知)的經驗歷程裡,尋找出適合的材料,然後炒出一盤讓自己與消費者都可以接受的佳餚。 
  • 設計者的思考
  • 至於一本書籍成功的「條件」是甚麼?個人覺得除了作者個人書寫的魅力之外,「書的長相」至為重要。從設計者的角度去思考,阿德老師建議大家嘗試將書的各種外部屬性「拆解」開來,像是書籍的紙材書封書底書衣書背書腰拉頁版型文字方向配色印刷方式等等,從這些「屬性」裡去思考各種設計方式之間的差異,這裡無法一一提及,但這些「屬性」都可以是書籍設計裡環環相扣的小環節。

  • 設計元素的想像
  • 我覺得很有意思的是,老師從「新書資料卡」開始說起,從這個起點去探討一個接案設計者如何從最有限的資訊裡,以自己的經驗去提取素材,進而成功提案,我認為這是非常實務的分享。老師提到一本「胡桃鉗與老鼠王」的書,當初相關的設計需求來自於稱為「新書資料卡」的資料(裡頭是有關這本書的行銷資訊)老師說出版社想要一種「華麗、豐富」的調性,我們就來感受一下阿德老師分享的設計思考脈絡。
     
  • 「胡桃鉗長甚麼樣子?上維基百科找看看?付費圖庫裡有哪些元素可以利用?有沒有經典的故事?有甚麼插畫可以參考?有童話故事嗎?找國外書看看?要哪一種風格?…..」

 
設計思考的過程絕對是很縝密繁複的,該用甚麼文化元素這就是看設計師個人的生命底蘊有多豐富了,這裡就不討論,即便阿德老師說著一派輕鬆,但我想設計師厲害的地方就是腦袋像圖書館的編目作業一樣,隨時可以把該有的資訊提取出來。

最後他決定以拼貼的風格呈現,也從付費圖庫裡尋找適合「華麗、豐富」的素材,於是配搭一些童話故事調性的國王玩偶與城堡,然後刻意用灰色的特殊英文字形讓它在後方,讓中文字跳出來,考量到視覺的聚焦,他決定用一個紅色圓形壓底讓主題更為明顯,老師還笑著說瞇著只要眼睛看就知道怎麼回事了。

嗯!好像是真的,主題就像看3D立體電影一樣浮上來了。

題外話,看到「新書資料卡」讓我想到之前攝影課林靜怡老師提到的「專題採訪單」,專訪單是一份在採訪之前,編輯們討論後的「確認需求」,接案者可以參考上面的「需求」,然後各憑本事進行「資訊採集」,個人覺得挺類似阿德老師「新書資料卡」的例子,這裡會提到這件事,主要也是想到出版不僅僅是編輯的事情,同時也包括美術以及攝影專業等協同作業,任何一個環節都會影響最後的產出樣貌。

當然,阿德老師也提到不可能每件事都會事事如願,編輯常常也會帶著想法持續的與設計師溝通,添添加加算是設計師的日常,總之設計工作裡也要帶一點成本觀才會順順利利的完成任務。

設計裡的成本觀

成本,應該是出版流程裡裡最舉足輕重的因素了,然而會影響成本的原因實在太多太複雜,阿德老師有提到與「設計有關」的部分,例如「紙材的選擇」、「有無書腰書衣」、「素材來源」、「考量經濟尺寸」、「書封有無特殊設計」、「頁數」、「合板或分版印刷」、「紙張有無塗布」、「印刷顏色」等等,以上資訊歡迎有興趣的朋友自行估狗搜尋。

我想分享的是關於「書腰」的這件事,有「書腰」的書我也常在書店裡看到,但每次把書買回去,它們最後就變成資源回收的一部分,因為實在不好攜帶而且閱讀時挺干擾的,所以通常都會拿掉放在桌上然後就不知去向,我能理解書腰在行銷上的重要功能,但難道沒有其他「不使用書腰」但一樣可以有行銷力的方法嗎?畢竟這些額外衍伸的印刷與設計成本也價值不斐。

課堂上沒有時間進行太深入的討論,但這個疑問我在陳夏民老師的書裡找到答案,陳夏民老師形容「書腰」是一種「雞肋」,有人問他時,他的回應是:「我也不愛書腰,但,還是要做。」

我這裡引用一部分陳夏民老師的文字與大家分享:

「台灣的書籍早前其實很少使用書腰,在那個時代,書也沒有現在的多,因此讀者到書店翻閱書籍的時候,多半是先看封底上的書介,再打開前折口看作者簡介,之後就繼續往下翻閱看內文了…..但有時候行銷文字留在書上會醜醜的,看起來也很混亂…..把行銷文案獨立出來,方便讀者在陳列著數十本書的平台區,一眼就能知道這本書的內容走向,以及得獎紀錄,又不會把這些額外的東西留在書上,可以讓書的本體更純粹一點。」(摘錄自飛踢醜哭白鼻毛/陳夏民著,2012)

所以現在很多書店裡,還是很多書有書腰的原因就是這樣,但或許將它設計的超漂亮讓人捨不得丟掉,也可以是設計師功德無量的設計思考脈絡。


 

最後,書是有觸感的產物

阿德老師說,書是有觸感的,使用的紙質跟顏料還有印刷方式等等都會影響觀者的情緒。

「書也是一種展覽,閱讀是一種療癒的過程。」

我很喜歡阿德老師說的這句話。至於如何閱讀一本書,老師也提醒不只是文字的閱讀而已,可以更廣泛的去解釋閱讀這件事,可以去觀察書的編排、紙材、成本、油墨表現、色調、閱讀的節奏感、字級大小等等。

課堂的現場擺了幾本富撓趣味的紙本出版品,我特別翻閱幾本日文雜誌,我非常喜歡日文印刷品的排板與字體,乾乾淨淨的日系淡雅令人格外舒服,尤其是印刷紙材與油墨的完美配合,反映了日本這個總是在最小細節裡做到最好的民族天性,這些當然都是我們可以學習的。

 「有人做過甚麼都沒有關係啊!截長補短就好,畫畫不用畫的很像,但要有自己的風格,認得出是你的就好!」

阿德老師這應該算是很溫暖的勉勵我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