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後的花蓮(學員分享)

2019/01/29

 

講師/林清盛(飛碟聯播網主持人)
文/劉光容(寫寫字採編學堂第五屆學員)攝影/大樹影像


地震之後,任何話題都是必須要更加小心翼翼去碰觸的。要如何掌握節目的設計,提供必要的資訊,甚至安慰受傷的心呢?清盛在課堂上說起一人電台時常是仰賴主持人過去深厚的累積,無論是臨時抽換題目,還是採訪任何人,都可以有足夠的經驗與背景知識來設計節目。我想起自己創作的過程中,所有作品都是從自己出發。而編採中,主題、訪者、訪綱也都和大家討論想要呈現的內容息息相關。

課程下半場,清盛和徐大大的對談中提及媒體該如何與受訪者互動的,這之中要如何拿捏自己立場、需要有同理嗎?這簡直是大哉問。我們整個社會訓練人們要去思辯,會去揭發事實,逼著媒體要還原事件原貌,但又有多少時刻可以放下對事實的執著,多去照顧事件的主角,安撫對方的心?(而又不被稱作是濫情?)徐大大提及的自動導航系統開啟時,時常是目的性的針對話語,想要問出個答案,所以時常造成嗜血的媒體形象出現。

但如果在採訪過程中,適時覺察對方的需要而有不同的關係建立呢?

後來我發覺到,其實採訪也可以是療癒的一種。讓受訪者透過「説」,説出自己的心聲,建立信任關係,讓受訪者知道自己從來不是孤單的,相信自己的聲音是可以被傳達出來的,那麼,短短訪談時間的陪伴,或許也可以成為療癒的一個方式。

最後Q&A時間,我很喜歡清盛說的,如果所說的都是事實,就不用擔心自己的立場會侷限自己, 反而會有更多的資訊湧入共同形塑真實。真實不一定是顯而易見的,我想起過去的兒少工作、體驗教育也是如此,透過一個又一個的事件,讓孩子們意識到平常不同的自己,意識到自己的狀態,慢慢露出冰山的底層,讓陪伴者觸碰核心,所有的狀態都更顯明朗,我想透過慢慢的挖掘真實,對於受訪者,也是一種療癒的方式吧。

課堂後,同學的貼文同樣精彩,一個一個線索跳出來,好像慢慢的也在編織一張大的、屬於療癒的網。我想像屬於療癒的這張網,它在夜空中銀閃閃的發著光,能夠承接住正在下墜的心、觸碰每一個焦慮的思緒,網住每個游離的靈魂,給予更深的祝福。